大潭美麗下的巨大哀愁——沒能被聽見的在地聲音

退潮後,大片露出的大潭藻礁(圖/臺灣青年民主協會)

大潭藻礁所在的村落 — — 大潭里,正是台灣首起鎘米事件的發生地。

「大潭里民居住在海邊最多,那裡有移民新村,之前石門水庫有一批移到這裡,有閩南人跟原住民,現在的大潭電廠是徵收他們那邊。」

在大潭的海邊,除了千年的藻礁以外,曾經還有一群來自石門水庫集水區的移民。1960 年時,因為原鄉被淹沒,他們被迫來到「大潭新村」展開新的生活。習慣農耕的移民們,在土地高度被風沙影響,貧瘠又難以耕種的大潭,只能用居民間彼此緊密的互助交流,讓原本蠻荒的土地,在十年間逐漸成為適合耕種的田園。

1974年,大潭新村的移民,努力耕作後所形成的稻田。同一年當時的省主席謝東閔,也曾至此視察軍方協助居民協助居民割稻的情況。(圖/國史館)

「這裡發展農業為主,水很乾淨啊,那時候田裡都有泥鰍、鱔魚、泥鰍,蜆仔⋯⋯,那後來是工業汙染,鎘污染之後就消失了。」

就在農耕逐漸在大潭步上正軌時,台灣工業開始快速發展,1970年代後,許多工業廠房進駐農田用地。高銀化工——一間生產塑膠安定劑,過程使用大量重金屬的化學工廠,便選擇設址在大潭。原先也期盼著能藉此帶來工作機會的居民們,萬萬沒想到的是,化工廠居然在農田引水灌溉的溪流中,未經處理就排放含有高濃度的鎘、鉛等工業廢水,讓好不容易肥沃起來的土地,一夕之間,被嚴重污染。

《高銀化工廢水汙染稻田 桃園觀音鄉民罹染怪病》

「(被報導)前十多年的時候,高銀化工都一直在排廢水到海裡,暗管都還在那邊。」

觀音大潭的居民,在高銀化工遷入後不久,許多人都開始出現關節疼痛的問題,但不知道病因又沒有錢治療,有人因此就這樣在極端的疼痛中過世,直到後來才有醫師檢查出,應該是汞污染造成的影響。

1983年12月23日,當時的聯合報便以《高銀化工廢水汙染稻田 桃園觀音鄉民罹染怪病》為標題,揭露了觀音鄉被污染的狀況。

當鎘進入身體,會讓人體骨骼中的鈣大量流失,骨骼逐漸軟化後,連輕微的咳嗽,都會引起嚴重的疼痛,甚至骨折,最嚴重的情況,患者就只能在極端的痛苦中死去,也因此鎘污染所引起的病症,被稱為「痛痛病」。

高銀化工鎘污染後,大潭新村的村民站出來抗爭事件。(圖/國家文化記憶庫)

「被汙染之後哪可能做農業,工廠上班比較多⋯⋯我們大潭里有 580 公頃成為工業區,算下來,超過一半幾乎都工業區。」

然而,受到污染的土地,成為了工業進駐的理由。確認田地遭受污染後,政府禁止居民出售耕種的作物,在1990年代期間,大潭直接被當時的政府定為「特定工業區」,土地被全面收購,規劃設置發電廠與天然氣接受站。

「小時候我們都會去海邊游泳,水很乾淨,現在下水全身都會癢得不得了」——大潭里民

大潭的海,在居民們的眼中一夜變色。「高銀來之前,隨便螃蟹一抓都是這麼大隻,魚也是很大隻,現在沒有了⋯⋯以前海岸的海菜是這麼高,綠色的可以採來給豬吃或人煮湯吃,現在也都沒有了⋯⋯」,不只因為污染沒有了豐富的生態,進駐的電廠排水口,快速又高溫的水流,也讓居民夏天曾經游泳的樂園,變成不再能靠近的地方。

大潭發電廠出水口,水流湍急且冒著熱煙(圖/臺灣青年民主協會)

被污染的土地,再也回不去。

「海灘上都是針頭,那可能是他們在海上丟到海裡,海裡飄上來。」

在大潭海岸線上,隨處可見的海廢

當聽到我們要進入大潭藻礁海灘踏查時,彭明聰里長第一時間只問:「有沒有穿鞋?」我們微愣了兩三秒,雖然不知里長用意為何,仍然給予肯定的回覆。里長接著向我們解釋,是因為如果光腳踩在海灘上會很危險,「點滴的桶子很多,針筒廢物一大堆」,雖然居民自發淨灘,每個月都仍比不上廢棄物堆積的速度。「我們常常一個月要淨灘一兩次⋯⋯但垃圾量大,等下漲潮,一大堆垃圾又飄進來。」

「我們這裡廢棄物處理好像有五家⋯⋯處理全台灣最骯髒的東西,高科技的廢泥土阿,IC板阿燈管阿,灰渣重金屬全部在我們大潭處理,所以很臭啊」

目前整個大潭里有各式廠房進駐,醫療廢棄物、高科技的廢泥土,以及灰渣重金屬等高污染廢棄物,都是在大潭處理。有時飄出陣陣惡臭,里長就會去找環保局抗議,讓環保局去抓。可是除了空氣以外,溪流中也有偷排廢棄物的問題。從觀音流經大潭,最終在工業區出海的一支重要溪流 — — 小飯壢溪,在下大雨時,會有不肖業者偷排廢棄物,因為「大雨根本抓不到啊,工廠就給他排進去阿,像這個好天氣,不敢。」

在孤獨的抗爭下,逐漸走向理解

「我們力量這麼小,誰會去幫我們,這也沒新聞,新聞媒體也沒來採訪我們啊,沒有也像現在這麼紅阿」

在 2018 年時,彭明聰里長帶著「發展協會大概十來個,一起去總統府抗議」包車,遠從桃園觀音,來到台北的總統府前抗議。然而,這個跨越了不同政黨執政的開發案,在當時卻沒有得到任何政治人物、黨派的關注。一兩次之後,里長也漸漸放棄了北上抗爭一途。

「去年我們全里民有去參觀,只要報名就能去,當初我也不相信中油講的話 。」

回到大潭,里民們最後踏上了位於高雄永安漁港天然氣第一接收站,親自勘查。「經過我們去參觀,我們才發現環境非常棒,珊瑚礁繁衍很多了。珊瑚礁比藻礁要求的水質可能更棒更高。要可以說完全沒有汙染才能長出來,他現在已經復育出來了」

不是回饋,而是理所當然的補償

就在大部分的里民選擇同意興建,也與中油談妥敦親睦鄰回饋金、運動場館的增設,以及海廢定期處理等條件後,藻礁議題突然成為全國的關注焦點,里民也遭受指責,正是因為貪圖回饋金,才願意接受這樣的開發,破壞環境。

只是對里民來說,這些經費與建設,根本不是「回饋」,而是里民在抗爭與溝通下,理所當然的補償。大潭被人為污染,只能被劃定成為工業區,電廠與接收站的進駐,從來都不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所期待的,他們也僅僅能在既有的條件下,嘗試維繫生活。

環境的維護,該何去何從?

對於全民公投的結果,可能推翻過去數年好不容易達成的在地共識,里長淡淡地回應,「過就過,沒過就沒過,生活還要繼續阿」而且就算沒有三接,電廠也仍然繼續運行。

只是他也忍不住擔憂,充滿海廢的海灘,與受到重金屬污染的藻礁,在失去了原先談好的資源投入,沒有資金與大量人力的支援,未來這一帶的環境保護,究竟該何去何從?

--

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