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與國際的距離:口蹄疫風暴重創台灣養豬業 ,熬了 23 年終於拔針

1996 年,台灣是全世界第二大豬肉出口國,出口銷量僅次於丹麥。當年養豬戶高達 2 萬 5357 戶,豬隻總數將近 1070 萬頭,當年的台灣人口僅約 2100 萬人,豬隻數量超過人口數的一半,日本進口台灣豬的總值超過 15 億元,堪稱台灣養豬業的巔峰。

隔年,國產豬榮景卻面臨到史上最嚴峻的考驗, 3 月 17 日,竹東發現有幼豬台灣心臟病變,因微血管出血而讓心臟變成暗紅色的「桑椹心」,完全符合口蹄疫典型症狀,新竹縣防治所意識到大勢不妙,送驗後,在兩天後的凌晨確診為口蹄疫。

短短四個月,台灣養豬產業風雲變色,陸續傳出豬隻死於口蹄疫,近四分之一養豬場傳出疫情,超過 400 萬頭豬隻病死或遭到撲殺,甚至有撲殺人員因為壓力過大而輕生。

口蹄疫爆發之後,台灣從全球第二大豬肉出口國轉向內銷,「當初口蹄疫到 2002 年加入WTO,養豬產業大概萎縮五分之二」,在三星養豬的廖大哥回顧,當時許多小豬場撐不下去被疫情與市場淘汰。

直到今年夏天,台灣養豬場數量再創歷史新低,總共只剩 6359 場,但豬隻總頭數五年來卻沒有明顯減少,甚至呈現微幅增加的趨勢,顯示小型豬場退場,而大場在規模經濟的優勢之下,從口蹄疫到國際化的影響,再至近兩年面對環保轉型與疫情下的產業波動,仍能夠度過難關。

廖大哥的豬場規模大約兩千頭,他同時自己賣豬,每天的工作就是凌晨兩點半起床處理屠體,清晨載到市場販賣,「其實台灣豬的品質是很好的,目前出口就是度過排除疫區這個困難,現在只剩豬瘟的危機值得擔心,你要銷日本也只剩豬瘟而已,其他困難沒有」。

「台灣豬的品質真的是很好」,為了強調台灣的豬肉品質,廖大哥重複了好幾遍,「只是這幾年沒辦法賣到國外去。」

--

--